你对创意的理解,必须要更新了!-视频工厂

行业资讯 552

  在过往的很多年里,我们都把广告创意视为艺术。电影有奥斯卡,广告也有戛纳广告节。广告人把创意称之为“作品”,而不是“产品”,从中就可以看出创意在广告人心中的地位。

  在1年时间里,视频广告的生命周期从30天,缩减到了15天,整整“减寿”了50%!也就是说,用户对一个广告的“耐性”越来越低了,以前能用30天的广告片,现在就只能用15天了。

你对创意的理解,必须要更新了!-视频工厂

  假设我们广告要触达1000个人,传统做先做人群上的分层,比如一个化妆品,会把消费者分成大学生、白领、和家庭主妇三个圈层,然后用三只不同的广告创意去触达。

  但其实,更好的做法是1000个人,每个人都应该看到属于他的广告,因为在这1000个人里,即便有300人都是北京国贸写字楼里的女白领,她们的购物习惯依然有巨大差异。

  而且,不要以为1000条+/日的素材的上新,就已经到了极限。我认为未来一定会有1万条/日、甚至10万条/日的一天。

  为什么我会如此肯定这件事呢?因为算法的力量,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手机APP上,还有很多用户触点没有被“算法化”。

  比如说,户外广告牌。我们现在投放分众和新潮,大部分的广告位置都是按周去售卖,而不是按算法精准分发广告。

  假如老人鞋品牌投了电梯广告,如果电梯里进来一位老人,广告会讲老人鞋的功能;如果进来一对年轻人,广告就讲述如何孝敬父母;如果进来一群人,就播放品牌定位的通用型广告。

  5G时代后,可以被算法化的媒介触点还有很多。比如说客厅的电视机、出租车后座的电视屏、公交车上的电视屏、甚至麦当劳的餐桌都有可能是一块“看人下菜碟”的广告牌。

  面对日益爆炸的创意需求,90%的企业并不需要一个100分的创意,但他们可能需要1万个70分的创意。

  问题来了,当创意变成“快消品”之后,会引起哪些变化呢?我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:当创意变得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平庸时,创意的功能将彻底改变。

  也许你每天都和创意打交道,但你很可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。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,帮你理解这个问题。

  也许她们卖的是同一个果园的桔子,但是老奶奶的桔子,因为一句“甜过初恋”的文案,很可能比其他人都好。

  老奶奶跑遍了整条街道,在每个路口都放了一块广告牌,告诉路人去大柳树下买“甜过初恋”桔子。那么,老奶奶多挂一块广告牌,可能就多引来1位顾客。

  过了一段时间,老奶奶发现:有些路口的人,即便看到自己的广告牌也不来买桔子。例如,第三个路口旁的胡同就一直没有顾客。

  老奶奶就特意去那里看了一眼,制作广告公司宣传片发现这里住的都是和她同龄的大爷大妈,这些大爷大妈们和年轻人不一样,对“甜过初恋”这种话根本不感冒。

  那天,老奶奶给这个路口重新写了一条文案:“大柳树下‘甜过初恋’桔子,每天5-7点,买一斤送半斤。”

  再过一段时间,老奶奶发现买桔子的人一点点变少了,大家对墙上的广告牌似乎习以为常、视而不见了。

  于是,老奶奶又做了一次创新,她雇了几个孩子探听每个路口行人特征、各家的新鲜事,随时向她汇报。老奶奶再根据这些“小道消息”,随时修改广告创意。

  比如,最近李老爷子咳嗽了,他家门口的文案就成了“桔子皮熬水止咳,桔子肉给娃打牙祭。来买大柳树下‘甜过初恋’桔子!”

  这个故事的前半段,创意的主要目的是:帮消费者更好地认知品牌。“甜过初恋”这四个字,生动地传递了老奶奶桔子的卖点——甜。

  在这个故事的后半段,老奶奶是在用创意驱动用户需求!创意的功能已经从广告的放大器,变成了生意的助推器!

  现在呢?是企业通过生产大量的创意,去挖掘消费者的需求,刺激消费者的购物。我们可以说,现在的创意是为了驱动需求。

  创意的功能变了,是因为信息环境变了。我们再次回到老奶奶的故事里,如果老奶奶想依靠创意去卖出更多的桔子,她必须掌握几种能力。

  因为要根据不同时间、不同地点、不同人群的状况去产出文案,所以老奶奶必须有能力拿到消息,并作出正确的反应。

  所以,代表人文主义的创意,将必然要和代表科学主义的算法、大数据、AI这些技术词汇共生、共荣,科技将成为创意的新土壤。

  那么,创意+技术的新CP,会将广告引向何处呢?我认为,目前大部分公司的理解,尤其是广告公司的理解都是错的。

  比如,海外创意公司FCB Brazil曾为妮维雅制作了一些“高科技”玩偶,这些玩偶皮肤上用了紫外线感光材料,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发红。

  比如,日本的Teamlab,这是个由艺术家、工程师、设计师、数学家和程序员组成的数字艺术团队,他们擅长用科技去打造一个未来感的艺术空间。

  我们在朋友圈,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:《未来不会被AI替代的职业》、《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选择》。

  这类文章普遍认为:所有机械劳动都很容易被AI取代,比如会计、快递员;而所有创造型的技能都很难被AI取代,比如艺术家、设计师。

  但我觉得,人类低估了AI。对于内容型、创意型的工作,AI一样是可以征服的,只是更慢一点罢了。

  对于一个广告创意而言,人类靠的是直觉,但AI从不相信纯粹的直觉,AI的直觉同样来自于对事实的量化计算。

  品酒师只会靠自己味蕾,靠那条品评了无数款葡萄酒的舌头,给出一个直觉上的判断。而AI呢?AI先会去大量尝试多款葡萄酒,然后根据过往的数据,编写一套有关葡萄酒品质的算法。

  你可能觉得这是扯淡,葡萄酒的“品质”可不是围棋中的胜负,可以被一眼判定,虚无缥缈的品质靠什么来计算?但这件事就真的有先例。

  上世纪80年代,普林斯顿大学出了一位经济学家,叫Orley Ashenfelter,他在研究了1952年—1980年期间波尔多地区的气象资料后,又对照了拍卖行的波尔多葡萄酒的价格波动,然后用经济学原理推导出一条葡萄酒品质公式:

  葡萄酒品质=12.145+0.00117×冬季降水量+0.0614×生长期平均气温-0.00386×采收期降水量

  通过这个公式,Orley Ashenfelter预测:1989年的波尔多葡萄酒比1986年的品质更好。后来的资料显示:1989年份的葡萄酒卖价是1986年份的两倍多。

  内容创意和葡萄酒品质很像,在我们常人看来,似乎都是只能靠直觉,难以用数理计算的东西。但事实上,创意生产也可以被“算法化”,只不过这套算法里,包含了更多的动态的、随机的元素。

  AI会全网抓取热词、从而判断流行走向,再结合过往的受众反馈数据,不断生成新的、大量的创意。

  在海量的创意里,对的创意被保留、错的创意被淘汰,不断逼近最好的创意水准,永远维持最佳的创意才华。

  最后,大家不要以为这一天还很远,这几年我一个的感触是字跳、阿里和腾讯的广告系统越发智能,内容创意是这些程序化广告平台要攻克的最后一块堡垒。

  它正试图脱离人的摆布,自行纠错、自行决策。比如,现在运营人员已经不用手动调价格,机器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可以自己判断。

  下一步,程序广告平台已经开始瞄准内容!算法尝试把创意生产——这个最为复杂的环节也“程序化”。

  虽然现在只能做出简单的图文素材创意,简易的视频内容剪辑、模块化的落地页,但是几年之后呢?也许算法可以像破译葡萄酒品质一样,打开创意的黑盒子。

  对艺术品而言,这个行业需更多的「创意匠人」;而对于快消品而言,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「创意工厂」。

  目前,制作宣传片广告市场上做信息流的广告公司,设计、拍摄、剪辑、编导等这类创意工作者大约在100人+。

  以往我们一条广告TVC要前前后后折腾2个月,现在他们平均一天要产出8条40秒以上的视频广告。

  这些广告从业者还是创意人吗?不,他们只能算是“创意民工”,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富士康工人没有太大区别。

  有甲方in house 团队、有大量的自媒体网红、有很多的freelancer,未来还会有更多的“斜杠青年”入场。

  那怎么办?再搭建一个几万人的视频团队吗?不会的。当人力不足时,人类的解决方案不是招聘更多的人,而是用工具代替人力。

  比如,像顺丰这样的公司,不可能随着业务发展无限招聘客服。正确的做法是,想办法用机器代替一部分人工客服。创意生意也会如此。

  创意工具服务商,还是一块创业蓝海。灵感、脚本、手绘、剪辑、演员库、音乐版权库、字体库等等,都会诞生出相应的工具应用。

  5年前,我们拍摄一个品牌TVC,市场部要折腾一两个月去盯创意和执行;现在,一个双11大促,电商部每天要盯着几百套的创意素材;

  未来,当我们一天需要1万套创意素材时,光审核一项就不是人力能完成的,更别提分析创意的表现了。

  未来,每家企业的创意内容,都会大数据、业务板块一样被“中台化”,通过设定精细的KPI,去管理海量的创意内容。

  大学校园里的课堂上,老师们还只是讲述大卫奥格威时代的创意法则。广告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就会发现,四年所学已经是“非主流”知识。